司马迁的笔下,历史并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积,怎么说?

引言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《史记》只说“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”,当时还没有新闻之一说。但新闻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,就有它发生、发展的历史过程。研究新闻学,需要对新闻这种社会现象进行历史考察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追寻新闻史迹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在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里,司马迁追述了他为写《史记》而四处游历的采访历程:“迁生龙门,耕牧河山之阳。年十岁则诵古文。二十而南游江淮,上会稽,探禹穴,窥九疑,浮于沅湘。北涉汶泗,讲业齐鲁之都,观孔子之遗风,乡射邹峄。厄困鄱薛彭城,过梁楚以归。于是迁仕为郎中,奉使西征巴蜀以南,南略邛笮昆明,还报命。”他还在一些文章中,如实交待了自己写作的新闻来源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司马迁采访所到之处,都是重要史实发生之地。他访问当地百姓,实地考察历史遗迹,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新闻资料。他去伪存真,反复筛选,为日后写作《史记》积累了宝贵的史实。深入细致的采访,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,熟悉了民间语言,领略了不同的山乡风貌和民俗村情,这都是必不可少的调查研究活动。事实上,我们在《史记》里也确实找到了古代一些比较原始的新闻传播现象,看到了近代新闻产生很早很早之前的一些新闻史迹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比如,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记载着,秦末,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(今安徽宿县乡下)举行农民起义的时候,夜里,吴广在丛祠中生起篝火,偷偷地学狐狸叫:“大楚兴,陈胜王!”描述了当时动员起义的生动情景。这也可以说类似今天口语广播的一种新闻传播现象吧!这个“篝火狐鸣”的故事,想必早已在民间流传着、或者已经作为史料记载下来,后来才在太史公笔下出现的。如果这个故事在发生的当时就有条件像今天一样及时而广泛地传播,那它岂不也是一条很重要很精彩的新闻吗?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又如,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记载着,汉高祖刘邦从起兵到取得最后胜利,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好几次新闻传播现象。先说刘邦起兵。当时,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,号为张楚,声势浩大,各郡县子弟纷纷杀县令响应起义。刘邦故乡沛县的县令心里害怕,也想不如趁早响应农民起义。当时在沛县衙门任职的萧何、曹参劝县令说:“您是秦朝的官吏,现在想背叛秦朝,响应起义,只怕沛县子弟不听您的,不如召集流亡在外的人回来,借他们的力量挟制沛县子弟,大家就不敢不听。”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这样,县令便派樊哙去召流亡在外的刘邦。刘邦带着数十百人回来了。县令一看,后悔起来,生怕有变,竟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,还打算杀掉做此建议的萧何、曹参。萧、曹二人只得偷偷越城而出,投靠了刘邦。刘邦乃“书帛射城上”,告诉沛县父老说:“天下苦秦久矣。今父老虽为沛令守,诸侯并起,今屠沛。沛今共诛令,择子弟可立者立之,以应诸侯,则家室完;不然,父子俱屠,无为也。”意思是说,天下受秦之苦受够了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展开全文
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现在父老们即使替县令守城也守不住,起义军各路诸侯并起,马上就要杀进县城。沛县人现在起来一同杀掉县令,选择子弟可立者立之,以响应起义,则家室可以完好;不然,父子都遭屠杀,无谓了。城里父老接到这封帛书后,果然率领子弟一同杀掉县令,打开城门迎接刘邦。于是,刘邦被拥立为沛公,收沛子弟两三千人,正式起兵反秦。这“书帛射城上”的帛书,拿今天的新闻术语来说,也是一篇相当漂亮的“公告性新闻”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刘邦写在绢帛上的这封公开信,50多字,相当口语化、通俗化,简单明了,晓以利害,很能打动守城父老的心,效果不错。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传播技术,只好用弓箭把它射到城头上去。弓箭就是一种原始的传播手段。后来刘邦最先进入关中,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,又西入咸阳,封秦重宝财物府库。刘邦又派人跟同秦吏一起,下到各县、乡、邑去传达这个精神。秦人听了大喜,争着拿牛羊酒食来劳军。刘邦推让不受,说仓库里粮食多着呢,东西不缺,不烦费大家了。秦人更喜,惟恐刘邦不王关中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这“约法三章”也是一篇好新闻,不过100多字,政策性强,又通俗。传播的办法不是靠帛书写公开信,而是靠召集父老开会传达。刘邦的新闻宣传工作做得不错,特别是针对秦朝苛法,宣布约法三章,简单明了,又派人下去深入传达,很得人心。最后该是有名的垓下决战了。这一次是淮阴侯韩信“将三十万自当之”,大败项羽于垓下。项羽兵少食尽,汉军围之数重。夜里,忽闻四面皆楚歌,项羽大惊,以为汉尽得楚地,乃连夜与麾下的八百骑兵壮士溃围而走,“是以兵大败”。最后被追杀到乌江附近,自刎而死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这“四面楚歌”乃是汉军发起的一种政治攻势;从新闻角度来看,也可以说是一种新闻传播现象。关于“楚歌”,后人有不同的理解,一说是口唱的,一说是萧吹的。不管唱也好,吹也好,反正是用楚声楚调来传递一种信息。据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记载,当时项羽对这个信息的反应是:“汉皆已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也!”因此,他的斗志受到很大的影响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司马迁的新闻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《史记》里经常读到的“太史公曰”,则属于评论形式。它的性能和作用比较独特,值得深入探讨一下。一般说来,史记和新闻报道一样,都是用“事实”说话的。史记记述历史事实,新闻则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,都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,视真实性为自己的生命。同时,它们又都在用事实“说话”,于叙事中流露出倾向性来。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《日知录》中说:“古人作史,有不待论断而于叙事中即见其指者,惟太史公能之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《平准书》末载卜式语,《王翦传》末载客语,《荆轲传》末载鲁勾践语,《晁错传》末载邓公与景帝语,《武安侯田蚡传》末载武帝语,皆史家于叙事中寓论断法也。后人知其法者鲜矣。”顾氏的确说出了司马迁修史的一种特殊艺术,即在客观叙述中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来。今天的新闻学很讲究“客观报道”。其实,早在2000多年前,伟大的“记者”司马迁就已经在熟练地运用这种“客观报道”形式了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“于叙事中寓论断”,就是其中的一种;其他还有“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”,“两存其说”,“纪异而说不书”等等。借书中人物之口发表意见,则是“于叙事中寓论断”的一种常用方式。比如,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里就借诸生的反应,说明叔孙通是个谀儒,很会讨好主子。当初在秦廷,他就以面谀讨得秦二世的欢心。后来降汉,他又为汉高祖定朝仪,讨得汉高祖的欢心,汉高祖刘邦说“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”,特赏给他黄金500斤。叔孙通每次讨好主子,其学生都有反应,话虽不多,却很生动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在列传中司马迁自己并没有直接出面评论,只在叙事中借诸生之口,就给叔孙通这个“皆面谀以得亲贵”的典型人物下了论断。除了借书中人物之口发表意见以外,《史记》还借《黄鸟》、《甘棠》等诗歌,借民间童谣谚语,借讲故事等各种方式寓论断,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来。“客观报道”的基本方法,就是通过事实及事实本身的逻辑和形象来“说话”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倾向性就藏在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,藏在“潜台词”里,让读者自己从字里行间自然地得出结论。因此,《史记》的文章很少说教味道,作者的观点从不强加于人。这就是司马迁修史的一种特殊艺术,也是《史记》文章那样地耐人寻味、令读者越咀嚼越有味道的奥妙所在。《史记》既是实录,又带有倾向性。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,它们就统一在“用事实说话”上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结语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这样看来,如今新闻记者运用的“十八般武艺”,包括“消息”、“通讯特写”、“报告文学”、“记者述评”、“短评”、“编者按语”、“调查报告”、“时事综述”、“专题报道”、“新闻资料”、“内容提要”等等,几乎都可以从《史记》的结构形式中找到它的原型。这些体裁和样式,在《史记》整体结构中各占一定的位置,各有其特殊的性能和作用。细细揣摩一下,对于新闻记者精通自己手中的“十八般武艺”也将很有帮助。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AYF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也许你还喜欢

胡乐文化为何能够顺利在唐朝进行发

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,胡人也就是西域百姓对繁荣的中原王朝是十分向往的

白居易自称战神白起后人,李商隐:连白

一提到白起,很多人便会心有余悸

唐朝的县制度:职能繁多,体系完善,基层

无论是哪个朝代,无论是哪一家的皇权,没有基层百姓的安守

宫心计高手,她一路从卑微宫女成为后

古代女子地位低,所以古代男子有三妻四妾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,对于皇帝来说,皇后是名正言顺

西安考古新发现!《长恨歌》骊宫遗址

唐代白居易著名的诗篇《长恨歌》里提到“骊宫高处入青云,仙乐风飘处处闻”。近日,白居易

魏国的祖辈魏绛,因为执法严正,差点让

我们知道三晋之一的魏国的祖辈为魏犨,魏犨因为违反晋文公的命令擅自进攻曾帮助过晋文公

红颜薄命,她在后宫兢兢业业数年,终于

在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的时代,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,可是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进入皇帝后宫的

鲁昭公忍无可忍,出兵讨伐季氏,最终却

对于攻伐季氏,早就有南蒯向鲁昭公建议合作

齐国相国晏子,能言善辩机智过人,以国

晏婴继其父晏弱之后成为齐卿,历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

吴德回忆:隔离审查“四人帮”的想
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因病逝世。全国上下一片悲伤。而作为毛主席接班人的华国锋开始马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