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县冒出个“赤山寨”?

黄县冒出个“赤山寨”? 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文 | 王东超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莒南县岭泉镇于家渰(yǎn)子村名的由来,据《于氏族谱》记载:“于氏原籍登州府黄烟,明初迁莒,丁口益繁,支派居渰子。因村近鸡龙河,故以河水深渰取名于家渰子。”据村中老人说,“黄烟”是“黄县”之方言讹变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莒南县壮岗镇东于渰子村名的由来,据《于氏四公族谱》载:“于氏祖原籍登州府,黄县赤山寨原寺水,明初迁莒,卜居城南附郭村,更名于家庄。”其村志载:“于姓迁至渊子西侧定居,取名于家渰子。后因与岭泉公社的于家渰子重名,1981年更名为东于渰子……2006年与饮马庄合并为饮马泉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莒南县今属临沂市,在《重修莒志》中,对莒县于姓的渊源,有比较详细的记载。志称:“于氏原籍黄县赤山寨,明初兄弟数人同时来莒,一居汀沟,一居东关,一居于家店,一居土山,一居后于家庄,一迁费县,一居前于家庄。”在上世纪末编撰的《莒县志》中,提到了更多与黄县有关的于姓村庄,“前于家庄,明初于氏自黄县迁莒城南附郭村,更名于家庄。此村在前,故名。”“东汪头,明初于氏由黄县迁此立村,名小汪头,1981年更为今名。”“于家村,明初于氏自黄县迁此,初名小店子,后改名于家店子,1981年更今名。”“于家河,明洪武年间于氏由黄县迁莒城南于家庄,明末迁此立村,依河而得名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那么,莒县、莒南的于姓真是从黄县赤山寨迁来居住的吗?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要搞明白这个问题,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巡检司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宋元之际,巡检司正式设立,明代因之,清人在追溯巡检司的起源时认为:“秦汉之世,当山海之厄塞,奸宄出没处,立亭设长,掌兵夫,以讥察诡异,此巡检司之始也。”刘邦就做过亭长,是巡检们的“老前辈”了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明初倭寇肆虐,胶东地区建立多所卫所,卫所驻扎的是军户,是正规军,归山东都指挥使司管辖。胶东一带海岸线漫长,卫所军力有限,只能防控重点地区,在沿海广大空旷地带设立巡检司。万历《明会典》卷一三九《关津》:“凡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,专一盘诘往来奸细,及贩卖私盐犯人、逃军、逃囚、无引、面生可疑之人。”设置巡检司的原则,必须是关津要冲或距离县城较远、控制半径难以达到的市镇。《明史》卷七十五《职官志》:“巡检司。巡检,副巡检,主缉捕盗贼,盘诘奸伪。”巡检为从九品,处县杂职之列,多以吏员或监生充任。手下有数十弓兵,归地方政府管辖,相当于后世的警察机关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巡检司所在地的防御工事,起初为寨,后亦有巡检司城。属下的防御工事还有墩堡,墩指烟墩,有专门的弓兵守候,可放火示警。所以胶东沿海的巡检司相当于边防派出所,对内缉捕盗贼,对外防御寇匪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明代登州府境内共设有巡检司10处,杨家店、高山巡检司属蓬莱县;马亭镇巡检司属黄县;东良海口巡检司属招远县;孙夼镇巡检司属福山县;行村寨巡检司属莱阳县;乳山寨巡检司属宁海州;辛汪寨、温泉镇、赤山寨巡检司属文登县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黄县的马亭镇巡检司是金代设立的,明代因之,在黄县西四十里,同治载其“洪武二年建,三十一年设置沿海营寨,移署于白沙社”,辖五个墩台。洪武三十一年(1398)在马亭镇设立马亭寨百户所,隶属莱州卫。一般来说,在卫所附近不必另设巡检司,故马亭镇巡检司迁移到白沙社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赤山寨巡检司在文登县城东南一百二十里,明洪武九年设,设巡检一员,守城弓兵27名,守墩弓兵3名。雍正十三年(1735),成山卫改设荣成县,析文登县东半部为荣成县辖区,赤山寨巡检司改驻石岛,位置在今天的斥山街道(赤山是一个地理名词,今天荣成有赤山景区,而斥山是一个行政区划,赤山景区在斥山街道,隶属石岛管理区)。由此判断,赤山寨属文登,与黄县没有什么关系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潍坊市寒亭区于家大院是明清时当地有名的大宅院,据族谱记载,于氏始祖滋、旻、麻、纪兄弟四人,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由文登县大水坡赤山寨迁入潍县,随后支脉繁衍。“大水坡”即文登大水泊。于姓原为东海郯城望族,西汉时迁入斥山,今天胶东半岛的于姓宗谱几乎全源于斥山。金代于姓迁到文登大水泊,由此开枝散叶,至明代达到高峰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明初移民主要是人口密集区向人口稀疏区移徙,胶东地区却有所不同,一方面大量迁出移民,另一方面也大量迁入移民,胶东既是移民的输入地,也是移民的输出地。洪武年间胶东新成立7卫4所,新增军人4万多人,加上随军家属,应当有十几万人,这些都是从云南、四川卫所调拨而来。同时,明太祖又对胶东土著心存疑忌,毕竟这些人在金元统治下生活了240多年,明政府采取的措施就是“离散大族”,从登、莱二府移土著大姓去往东昌府、济宁州、莒州等地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于姓遂从文登大水泊向西一路迁移,且看: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《龙口市村庄志》下丁家镇“于家口村”条载:“明朝崇祯年间,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来定居,因村庄坐落于山夼入口处,故以位置和姓氏取名于家口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“大于家村”(原属文基镇,后并入兰高镇,今划归东江街道)条载:“明天顺年间,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来居住,因西南有莱子国古城归城,取名归城大于家,后简称大于家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“小于家村”(行政隶属同大于家村)条载:“村原名为归城小于家村,因临归城加父系于姓而得名,后简称小于家村。传说由文登大水泊迁此,已有27代,约800年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海岱镇(今并入龙港街道)“河口于家”条载:“据传,于姓于明朝成历年间由文登大水泊迁来。因村处河口入海处,故名河口于家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“三甲于家村”条载:“于氏系明朝洪武二年从文登县大水泊村迁来,当时只有三家,故称‘三家于家村’,后更‘家’为‘甲’字,为‘三甲于家村’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“沙埠于家村”条载:“相传于姓始祖由山东文登大水泊迁居此地时,村西有一沙岭,村东有一泉眼(村人称为‘老龙湾’),泉水沿沙岭往西一直流入西海,因此取名沙埠于家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新嘉街道“于高村”条载:“于高村原称郭家村,郭姓居多,田姓次之。明朝初期,高氏由莱州府南关迁来,而于氏由文登县大水泊村迁来。数代后,郭、田繁衍不盛,高、于两姓人丁众多。因村东南有一座‘洪门寺’,庙被拆毁,仅留高台子,高氏取名庙台高家村,于氏取名庙台于家村,后改称于高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“双庙于家村”条载:“明洪武初年,于姓始祖由文登县大水泊村逃荒到此定居,称埠前于家。后与徐氏商定在两姓居住之间,共建关帝、土地两庙。此后更村名为双庙于家村,今简称双于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北马镇“道沟于家村”条载:“据祖坟墓碑记载,于姓在元朝大德三年建墓,其祖是元朝时期由文登大水泊迁来建村的。因村东有条水沟,汛期水满沿村道旁的水沟向西流去,故称道沟于家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兰高镇“于家村”条载:“传说明朝弘治年间,南方战火四起,连年水灾,土地荒芜,民不聊生,于氏由文登大水泊村迁来定居,故取名于家村。”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众多黄县的于姓村庄,绝大部分都说自己来自文登大水泊,时间也集中在明初,这是明初大移民的历史见证。至于莒县、莒南的于姓村庄认为先祖来自黄县赤山寨,可能是迁徙过程中黄县为必经之地,黄山馆是很大的馆驿,可作歇脚或中转之用,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,那个时代的人多没有文化,不会写字,口口相传,几代以后就将黄县与文登的赤山寨“葫芦搅茄子”混在一起了。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原文发表于《烟台晚报》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Kb6每天发布大量与生活相关的资讯平台

也许你还喜欢

胡乐文化为何能够顺利在唐朝进行发

在历史上的任何时期,胡人也就是西域百姓对繁荣的中原王朝是十分向往的

白居易自称战神白起后人,李商隐:连白

一提到白起,很多人便会心有余悸

唐朝的县制度:职能繁多,体系完善,基层

无论是哪个朝代,无论是哪一家的皇权,没有基层百姓的安守

宫心计高手,她一路从卑微宫女成为后

古代女子地位低,所以古代男子有三妻四妾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,对于皇帝来说,皇后是名正言顺

西安考古新发现!《长恨歌》骊宫遗址

唐代白居易著名的诗篇《长恨歌》里提到“骊宫高处入青云,仙乐风飘处处闻”。近日,白居易

魏国的祖辈魏绛,因为执法严正,差点让

我们知道三晋之一的魏国的祖辈为魏犨,魏犨因为违反晋文公的命令擅自进攻曾帮助过晋文公

红颜薄命,她在后宫兢兢业业数年,终于

在古代男子三妻四妾的时代,女子的地位是很低的,可是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进入皇帝后宫的

鲁昭公忍无可忍,出兵讨伐季氏,最终却

对于攻伐季氏,早就有南蒯向鲁昭公建议合作

齐国相国晏子,能言善辩机智过人,以国

晏婴继其父晏弱之后成为齐卿,历灵公、庄公、景公三朝

吴德回忆:隔离审查“四人帮”的想
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因病逝世。全国上下一片悲伤。而作为毛主席接班人的华国锋开始马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