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义皮腔,原为孝义民间流行的一种皮影说唱艺术。因其演出时,以白纸为窗借光亮影,所以当地群众习惯称为“纸窗腔”。又因其演唱时,主要以吹奏乐器进行伴奏,因而又有“孝义吹腔”的别称。皮腔艺术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虽然在历代正、野史中,查获不到有关其记述的点滴笔墨,但孝义的土地上却记载下了它历代的残综和断迹。
产生源流
据碗碗腔部分皮影艺人对师承传说的回忆,清咸丰年间(碗碗腔流入孝义之前),孝义王马村就有一雕刻皮影人的道士。此人一生从教,道号隆庆,学问渊博,更擅绘画,他所雕刻的影人,虽然体型较大,线条简单,但皮薄色亮,影像极为清晰。由此推断,当时已有从事雕刻影人的艺术家产生,那么皮腔艺术的产生一定是在清代以前。
艺术特色
孝义皮腔音乐独特别致,有浓郁的地方色彩,古朴而又清新。由于它长期徘徊于孝义一带,流布范围极小,在音乐方面受外剧种的影响极少,因此长期保守,发展缓慢,但同时又保留了自己古老的风韵和色彩,对研究当地民间音乐极具价值。
责编:杨晓君